中國彩燈文化
來源:偉創彩燈 作者:偉創彩燈 發布時間:2017-10-19 點擊次數:
彩燈,又名花燈,是我國普遍流行的傳統的民間的綜合性的工藝品。彩燈藝術也就是燈的綜合性的裝飾藝術。在古代,其主要作用是照明,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,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制作,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,成為照明工具。受中國文化影響,在亞洲華人地區,燈籠也是相當常見的物品。
中國彩燈,飲譽古今;自貢燈會,久負盛名。勤勞智慧的自貢人民,不僅將無與倫比的井鹽技術奉獻給了世界,而且將美輪美奐的彩燈工藝貢獻給了人類。在千百年來廣布年節燈會的神州大地上,自貢燈會脫穎而出,薈萃了中國燈文化的風采。
自貢地區的年節燈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。這里自唐以降便有新年燃燈的習俗,延至清代即有“獅燈場市”、“燈竿節”;到二十世紀初,又漸形成節日的提燈會,更有放天燈、舞龍燈、戲獅燈、鬧花燈等活動。從而發展為集地區民風民俗之大成的會節聲聞海內。
據史籍記載,唐宋時自貢地區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燈、元宵節前后張燈節彩的習俗。唐宋時期的自貢地區,新年和元宵放燈、燃燈之時,民間雜技、雜耍等表演活動亦盡現其間,深得觀燈民眾的喜愛。
南宋淳熙二年(1175年),愛國詩人陸游曾在其寫下的《沁園春》一詞中寫到:“一別秦樓,轉眼新春,又近放燈”,可見當時自貢地區新春張燈、放燈已為約定俗成的民俗活動。當然,這與生來形成的燈會尚有差異。所以,唐宋時期應為自貢燈會的萌芽時期或初始階段。
彩燈的產生,是古代勞動人民運用火、發明燈、制造燈具等發展而來的。燧人氏發明了鉆木取火,古人燃起了火堆,點燃了火把,這火堆、火把就是原始燈的起源。